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教授道破曾经很好的解释过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耶鲁大学为何能培养如此多的领袖人才,那是因为学生社团成就了耶鲁学生的领袖气质。耶鲁大学现有200多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中,包括辩论赛协会、新闻协会、音乐协会、社区服务协会以及政治团体等等。可以这样说,学生社团是培养未来领袖人才素养的实验室。
兰生复旦中学从2008年开始在学校探索社团建设,并与2015年全面推广。本人有幸参与并负责了各大社团的成立过程,并且亲自指导了幽兰文学社的发展和争鸣辩论社的成立,所以对于社团生活对学生领袖气质的作用,更有深刻的体会。如第一届辩论社社长曾为此兴奋的为辩论社的发展写过一则小传:争鸣辩论社,初创于2010年春,以“涵阔心胸,论辩真理”为宗旨,集兰生之精英学子,笑谈狂论,即当世之事,抒愤激之怀。或慨而慷之,或忧而思之,极尽思想之角力,言语之畅快。争鸣,取“百家争鸣”之意,春秋诸子,各言其是,衣袂翩然,论道辩真。解吾社之理,非不平而鸣,着济世为意,闲来聊以解闷,烦时亦能醒神。盼聚同道君子,登临意望,以此为乐。若论本社之源起,可溯至2007年之秋,校园文化艺术节辩论赛。悠悠岁月,斗转星移,并肩携手之辩友,偕同志趣相投之同学,欢聚吾社,顾拳拳之心,念踌躇之志,予是以记之。若读此文者,有感于怀,有意欣然而往,吾社愿鼓瑟吹笙,嘉宾以待。
在初中阶段全面推行社团建设,这在上海的初中确实非常少见。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生活也不像以前那样死读书,除了学习科学知识外,他们的业余生活以及摄取知识的方法也有很大变化,其中,学生社团就是一个重要组织。我校校长周萍女士明确表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积累,还要有领袖文化的培养,而培养这种文化的其中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学生社团。所以从07年至今,学生社团逐渐成为兰生复旦中学发展的一个亮点。社团从08年建设至今,逐渐有以前传统的晨鼓广播台和幽兰文学社发展在现在共39个社团,社员700多名,而且六七八三个年级是全覆盖。社团类型也是丰富多彩,兴趣类、体育类、语言类、学习类、艺术类、科技类等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协调能力、自我控制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发展和历练,锻炼出了一批批学生精英、学生领袖。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不断成长。由于参与社团活动的前提是学生自愿选择,而学生在选择社团的时候往往又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就是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有持续作用。特别是在认知活动中,当学生的某种积极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兴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丰富和深化,产生与更高的认知活动水平相应的新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导致新的认知活动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社团活动就是这种促使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有效形式之一。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社团的原则、制度规章和活动的内容都是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都有权利参与管理组织活动,有义务为组织的生存发展作贡献。这样的机制非常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主体意识,调动社团成员管理的积极性,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再次,有助于让学生通过活动,找到归属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人无完人,何况是正在不断成长的初中生。很多高中学校社团研究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往往由于在考场上受挫,从而产生畏难、自卑的心理,以致于失去自信,甚至一蹶不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社团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得到了有着共同志趣朋友的支持,使自身的表现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体验到成功。
我相信,随着我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学校里也会出现这样的例子: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学习有困难,而在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后,由于非常的投入,并且获得了一定成绩,从而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反过来影响他的学习,对他自信心、主体意识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团活动对塑造学生完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领袖气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社会人”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实施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