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牛津上海版)六年级第一学期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中的《热胀冷缩》的内容。
物体受热温度升高,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剧,于是粒子之间的距离会增加,物体的体积就要增大。相反,温度降低时,物质的体积就要减少。
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热胀冷缩的现象,也有很多为了预防热胀冷缩造成的危害,在设计上注重预防的实例。本节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展开调查,看看物体在受热和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观察身边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实例。所以,教材从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来研究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学会用粒子理论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和体验气体和液体热胀冷缩的活动,认识并体验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 通过讨论,能解释热胀冷缩原理在实际应用的一些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激发学生关注和探索身边事物和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 认识物体具有的热胀冷缩现象;
? 热胀冷缩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
用粒子理论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
四、教学准备
一套测试固体膨胀的仪器、酒精灯、火柴、大烧杯、水槽(两个)、热水、自来水、锥形瓶、平底烧瓶、胶头滴管、红墨水、玻璃管、橡皮塞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
教学设计
|
设计说明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引入新课
|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热胀冷缩内容。
我们先来做个小魔术,大家请看:教师把一个好的乒乓球给压扁放在热水中,乒乓球恢复原状。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教师总结:学生一答的很好,利用粒子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引入新课:热胀冷缩概念。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粒子的运动
会加剧,于是粒子之间的间隙会增加,
物体的体积就要增大。
相反,温度降低时,物体的体积就要减少。这就是物体的热胀冷缩。
|
观察、思考为什么乒乓球会恢复原状?
学生一答:压扁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球内粒子运动速度加快,体积膨胀,所以压扁的乒乓球会恢复原状。
学生二答:球内粒子运动加快,压强增大,所以恢复原状。
|
通过小魔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
膨胀、收缩
固体
液体
气体
|
教师提问:三种状态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让学生带着思考来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固体的加热和冷却
器材:金属球、金属圈、酒精灯、火柴、冷水。
教师演示:一套金属球和金属圈演示固体的热胀冷缩。(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可用冷水冷却。
教师提问:液体和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器材:玻璃管,橡皮塞,装满红墨水的小烧瓶,盛有热水和冷水的水槽各一个。
教师指导学生上讲台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小水珠的制作,并做好演示实验。
器材:玻璃管、橡皮塞、平底烧瓶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手握平底烧瓶观察小水珠的移动方向和放到冷水里小水珠的移动方向有何不同?
提示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膨胀速度有什么不同?
|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客观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
1. 未加热时,金属球可以通过金属圈;
2. 加热一定时间后,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圈;
3. 把金属球冷水里面冷却后,金属球又能通过金属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固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猜测结果
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走上讲台,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1. 观察刚开始时玻璃管中红墨水的位置,并做好标记;
2. 把装满红墨水的小烧瓶放到盛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玻璃中红墨水的位置;
3. 把装满红墨水的小烧瓶从盛有热水的水槽中放到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玻璃中红墨水的位置;
观察得出结论:放到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玻璃管中红墨水水位上升,放到盛有冷水的水槽中,玻璃管中红墨水水位下降。因此:液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在学生中走动,让每位学生观察和记录气体受热和遇冷时小水柱的变化。
学生总结:受热时,小水珠向右移;遇冷时,小水珠向左移。
总结归纳:
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热胀冷缩)
膨胀速度:气体>液体>固体
|
用直观教具,通过教师的演示活动,引导学生从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症结。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了更明显看到现象可在玻璃管上画上红线)
注意:玻璃管中红墨水水位的变化是缓慢的,实验现象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
这里教师强调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仔细。
|
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预防热胀冷缩
|
播放多媒体动画:粒子模型解释物质在正常、受热、遇冷时的情况。
讲清热胀冷缩现象产生的原理并引导学生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小魔术的秘密。
展示书上126页的图片。
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电线不拉紧、高架桥中留有缝隙、蒸汽管要转弯、铁轨的接缝处要留有空隙等等)
|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粒子理论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用粒子理论解释被踩扁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恢复原状的原因。
小组讨论,解释书上所举的例子现象。
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防止热胀冷缩造成危害的例子。
|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上的难点,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除了书上提到的例子外,让学生再举一些课外的例子,打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
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
双金属片
体温计
|
演示实验:书上127页的活动4.21
提问:为什么双金属片会弯曲?
展示图片:火警警报系统模型
提醒学生注意体温计前端弯钩的结构,想想为什么?
|
观察现象并记录
思考回答:不同的金属的膨胀程度不同。
分小组讨论,分析原理,请小组代表归纳讲解
分小组活动,观察体温计的结构,记录现象与数据。
共同讨论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
以学生讨论和交流为主,交流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清晰,利用图片进行解释,锻炼学生思维清晰和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
2.教学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受热时膨胀,遇冷时收缩。
师:如果用粒子模型来解释?
生:物体受热时,粒子运动加剧,粒子之间的间隙相应增大,因而形成物体受热膨胀的现象。
生:当物体遇冷时,粒子运动减缓,粒子之间的间隙相应减小,因而形成遇冷收缩的现象。
师:我们生活当中为了预防热胀冷缩造成的危害,设计时就做了防范措施,比如?
生:电线不拉紧、高架桥中留有缝隙、蒸汽管要转弯、铁轨的接缝处要留有空隙等。
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解答了生活中很多的科学问题。以后我们还要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小创新、小发明制作,好吗?
3.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这节课最明显的教学特点是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进行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科学研究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2
AM9A7231117.jpg)